#關於身分剝奪這件事
有天,跟丹尼聊著聊著,我們聊到對於意見身分剝奪這件事,也因為我們彼此的生活背景文化不同,所以交換的非常熱烈。
我們時常會互相分享自己過去或現在職場與生活所看到、遇到的不同文化反應及溝通模式,有些相同,有些不同。
但不變的是一個準則: 尊重每個人都持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所有權,也就是說,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,即便他不擁有身分與資格,但前提是,不包括攻擊性及傷害人之言論。
舉些例子,當我們熱烈在討論母嬰話題或是孩子的教養問題時,若有人的建議,違背自己的意見或是不認同意見,有些人就會回: 請問你有孩子嗎?請問你當過父母嗎?請問你是專家嗎?這類的反問句。其實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沒禮貌不尊重別人的溝通行為,是直接叫人閉嘴的意思,對別人進行了所謂的身分剝奪。
沒當過父母,並不代表沒當過孩子,以不同視角提出意見與建議,也是很重要的意見分享不是嗎?
或是在討論房地產投資問題,然後劈面就問: 請問你有房子嗎?所以沒房子,代表不會投資嗎?
單身的人分享自己的婚姻觀,然後覺得人家沒資格發表意見,沒結過婚,難道就不知兩性相處嗎?
家境較優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,或是提出甚麼更好的社會貢獻,然後回一句:那是你家有錢?! 難道有錢人的意見就沒建設性?就一定會是跟錢相關?或許他也是窮苦出身?!
以上都是些生活例子,而且都是一種身分剝奪,因為他沒有跟你一樣的生活身分及資格,他的言論就打折就沒價值?!沒有全盤了解,就該先聆聽與尊重,這個真的值得深思。
再者,在討論每個議題時,以我的職場與生活經驗,其實文化上最大的不同是上下行溝通,在職場無論是在討論甚麼主題,當然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見,作為優化主題的目的,不過以我自身經驗為例,在德國多數的上下行溝通,無論是以電子郵件亦或是口頭述說,最常聽到或寫的幾句話是: Du hast recht, aber........意思是: 你是對的,可是.......,或是Es wäre besser,wenn........意思是: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,可能可以更好......
無論是甚麼工作項目或是在上活上,若他認真對待,先肯定別人的付出與建議是很重要的,這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,但相對的在台灣過往的工作經歷,通常是馬上點出你哪裡做不好,哪裡有錯誤,這種長期下來,嚴重的話,很容易懷疑自己、懷疑人生。
上至職場,下至生活都是一樣的。我記得在德國剛學洗衣服時,把家裡所有衣服都染色了,我緊張要死,因為我自己就算了,是全家人,衣服當然有貴的便宜的,不過我永遠記得當時我公婆及丹尼的回答: 沒關係,就當一次經驗,有些也染得很好看,謝謝你幫忙大家把衣服放到洗衣機,辛苦你了!!
無論是否身分剝奪式的回絕,或是忽略別人的付出,都是不尊重別人,總歸一句準則就是: 尊重別人,別人才會敬重自己。
夫妻、父母孩子、婆媳、兄弟姊妹相處之道也應如此!
#純屬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
#不喜勿讀
#我們家花園裡的花
#婆婆種得真美